若林奋 森林的一角

若林奋(1936-2003),日本雕塑家。他的作品中蕴含着对雕塑的多重思考,可以说他的作品带动了二战后日本雕塑的发展,并在如今的当代艺术领域里,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。他的作品在初见之时给人以寡淡,无机的印象。但其内在包涵了自然、空间、时间、距离、表面、界线等和我们人类息息相关的抽象信息。作品围绕着我们的自身和周遭,在他去世后20年的今天,仍仿佛在提醒着我们该思考的,以及必须要去面对的事情。

若林奋于1973年到74年期间访问欧洲。他数次拜访了旧石器时代的洞窟遗址。在那里他体会到了优美的风景/背景下,各种地质、植物、动物、以及气象等多元化的东西是如何融合在一起的。自从这次经历之后,艺术家若林奋就开始对事物内部的空间,以及事物和事物之间的联系变得感兴趣起来,随后他的制作方向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。

在他结束了欧洲之旅的数月之后,从1975年到1984年之间,若林奋执教于武藏野美术大学的研究生院,雕塑专业。从执教初期开始到人生的晚年,无论是他一直持续创作的《震动尺》,还是系列作品《所有・气氛・震动》等,都在探讨“雕塑是什么”的本源问题。这一期间诞生了非常多的重要作品。

1981年若林奋为了便于创作,他先是在大学内的某一处工房里用铁板建造了一个不到20平米的空间,后被称作“铁屋”。他穿梭于铁屋内外,一边加深思考一边进行再加工。之后他把铁屋周围用铅覆盖住,再放置代表着植物和大气的铅板和立方体。这个作品名为《所有・气氛・震动——森林的一角》(1981-1984)。之前的作品《震动尺》,是为测试自身和对象之间的距离而创作的“衡量工具”,而《所有・气氛・震动——森林的一角》的这个作品,延伸了“衡量工具”的这个概念, 通过扩展上下左右的空间来确认“领域”的含义。这件作品作为若林奋雕塑观念深入的重要证明,时隔30年之后,将在此次展览中再此展出。

之后,他通过同样细致入微地观察,创作了《雏菊(Daisy)》这个系列。他把向上面、或是地下延伸的长方体作为基本形态,创作了能让人们对植物构造本身产生联想的雕塑。系列作品《所有・气氛・震动》虽同是从大自然中获取的灵感,但两者关于雕塑形态的探讨方式有所不同。《雏菊(Daisy)》成为他雕塑生涯中另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。

本次展览,包括了《所有・气氛・震动——森林的一角》和《雏菊(Daisy)》系列作品中的《雏菊I(Daisy I)》(1993年)一共10件作品,属于2个谱系的雕塑作品将被放置于在无间隔的空间里进行展出。同时,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两种作品,还将展出相关手稿与小作品。通过如此,我们希望艺术家若林奋的雕塑内核能够被理解,也就是体现在作品之中的关于“自然”的思考。

“我想确切地知道,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。”若林奋如是说。如何理解世界,如何把没有形态的理解,或是概念、矛盾等转为雕塑化的表达。若林奋通过“森林的一角”不断探索着,如今又是在武藏野的这片土地上,让我们通过雕塑作品再次思考艺术家想表达的意义吧。

艺术家
若林奋(Isamu Wakabayashi)
主办单位
武藏野美术大学 美术馆・图书馆
监制
袴田京太郎(武藏野美术大学 造型学院油画专业,教授)、伊藤诚(武藏野美术大学 造型学院雕塑专业,教授)、户田裕介(武藏野美术大学 共同雕塑专业,研究生院教授)
赞助
艺术文化振兴基金会
协办
WAKABAYASHI STUDIO
会场
武藏野美术大学 美术馆・图书馆
官方网站
若林奋 森林的一角

Photo by : YAMAMOTO Tadasu

3D WALKTHROUGH